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 @I26.com
电话 010-88909179
0351-7537156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5元
相关证书
浅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标准化施工的关系
赵冠东
(大同市三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7008)
摘 要:近年来,随着建筑工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标准化设施也在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但不少现场安全管理却在一步步弱化。对于现场安全生产而言,完善现场安全标准化设施只能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并不能确保现场安全管理到位,更不能说明已经做好了施工现场的标准化施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只是标准化施工中的一个分项,也是关键项之一。
关键词:建筑工业;安全标准化设施;安全管理;施工现场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20-0061-02
1 安全管理概述
安全管理是为了实现安全生产,组织人力、物力等各种物质资源的过程。它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机能,控制来自于自然界、机械和物质等的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从而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的顺利进行。
2 现场安全标准化概述
现场安全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订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从而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使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 目前施工现场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先进的施工工艺也在不断创新,施工管理日渐细化,尤其是施工现场方面的文明施工、绿色施工的要求,设置安全标准化设施等都在稳步地完善和推广。各施工企业在现场安全标准化设施的布置中应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和不断创新。安全设施布置完善的施工现场能给企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益处,但同类型、重复发生的建筑安全事故越来越多,导致建筑安全管理人员的压力倍增。目前,施工企业不断加大了安全费用的投入,但仍旧无法控制伤亡事故的发生。为什么在日渐完善的安全标准化设施施工现场还会不断发生安全伤亡事故呢?
近年来,上海11·15火灾事故、贵阳3·4模架垮塌事故、内蒙古6·12塔吊倾倒事故等接连发生,每一起安全事故都给建筑企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虽然国家依据法律法规对上述事故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各施工企业也都以此为前车之鉴,对团队中的施工人员进行了教育。从国家到地方,各相关单位都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基层建筑企业也非常重视该项工作,但安全生产事故依然在不断发生。
笔者细致、深入地分析了一些安全事故后发现,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一体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中的一部分。将以往的安全管理细化,制订一套标准,并按照此标准实施,就是安全标准化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施工企业的生命线,是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主线,而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范围更广,还具有统一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等设施、设备,是一项可更好地保证安全生产、更好地提供工作和生活环境、更好地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现场管理工作。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将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设施的完善当成了安全管理、保障顺利生产的主线,认为做好现场就能保证安全生产。由此可见,越来越完善的施工现场标准化设施的设置替代了越来越弱化的现场安全管理,形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状况。
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管理应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为前提。但目前不少施工项目在工程中标后,规划现场时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标准化设施的制作、摆放,而不是评价危险源;考虑的是大门、图牌和钢筋棚等的尺寸,而不是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中安全措施的编制、学习;考虑的是三宝四口临边防护所规定使用的标准化设施,而不是三宝四口临边防护的现场控制、安全使用要求。比如,各建筑企业都统一购置了合格的安全帽,从管理人员、特殊工种人员到现场工人各有颜色区分,但却忽视了安全帽的正确佩戴方法,导致大多数员工在施工中没有正确佩戴安全帽。安全帽的正确佩戴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只是最基本的安全管理内容之一。在施工现场,较大安全隐患多存在于外防护脚手架,多数外防护脚手架远看横平竖直,绿网张挂整齐,并连续设置了剪刀撑,但其内部却大量缺少水平拉接点、层间网和施工层脚手板等,甚至有工龄较长的施工员不了解脚手架水平拉接点与斜撑杆的区别,却对现场防护外架如何搭设才能使外立面标准、美观津津乐道。这些就是只关注现场安全管理表象,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表现,导致施工现场隐患丛生。因此,只有真正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才能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
4 改进措施
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体现在安全责任状的层层签订落实、安全因素的识别和控制、全体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交底的下达和施工过程检查纠偏、整改完成后的及时验收等全过程,注重的是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安全标准化施工管理以周转式安全防护棚、安全通道和外防护脚手架等安全设施为主,注重安全设施的配备,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为主。安全标准化施工管理并不单指安全设施标准化管理,同时,它还涵盖了安全生产管理的全部内容。在施工现场,只有同时具备安全设施标准化和安全管理标准化,才能真正确保现场的安全生产。具体措施有以下两方面。
4.1 开展安全管理培训,明确职责
在一个项目班组组建完毕后,应开展项目管理培训,明确划分各种管理责任,且不能光写在纸上,要每人签字确认。项目负责人要带领员工深入学习、讨论适合本工程施工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各专项方案,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源进行评价、汇总,并提前制订预控措施。各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的安全职责,明确本工程的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案,了解本工程的危险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明确危险点出现的时间和控制措施,通过对其他施工人员的教育、交底、检查和验收等一系列环节,并结合现场安全标准化设施的完善,保障本项目的安全生产顺利进行。
4.2 强化施工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安全与质量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则可能出现安全问题,也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甚至2种问题同时出现。我们要进一步落实企业质量安全生产主体中的“党政同责”,深化质量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强化基础工作,提升质量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安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在施工现场,因此,各单位的质量安全工作要遵循“重心下到现场、关口前移到班组”的原则,通过教育培训和班前会强化现场班组长和作业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盲目抢工等现象,加强现场质量安全巡查和清除质量安全防范的盲点。通过科学管理和严格监督考核,将质量安全工作做到万无一失。我们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不断推动企业工程建设工作质量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前进,夺取企业工程建设工作的全面胜利。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标准化设施的完善和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现场的安全生产就是要全面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只有两方面都做好,才能将安全标准化管理做到位,才能真正减少安全隐患和保证安全生产。
〔编辑:张思楠〕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s Site Safety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onstruction
Zhao Guand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struction site safety standardization facilities are further refined and improved, but many on-site safety management in a step by step but weakened. For the purposes of site safety, improve site safety standardization facilities can only play a good role in safeguarding, and can’t ensure site safety management in place, but can’t explai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nstruction has already done the job site. Construction site safety management is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of a breakdown, but also one of the key item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safety standardization facilities; security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site
————————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与创新》杂志2014年第20期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 @I26 .com 电话:010-88909179 / 0351-7537156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12832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