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 @I26.com
电话 010-88909179
0351-7537156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5元
相关证书
浅谈用电检查中的难点和对策
况 伟,陈 龙
(国网重庆市电力企业北碚供电分公司,重庆 400711)
摘 要: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电力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用电检查已成为电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从用电检查的效率、线路损耗和窃电现象等方面对用电检查中的难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用电检查的质量。
关键词:电力系统;用电检查;窃电现象;线路损耗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20-0013-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用电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用户用电方式的多样化导致用户的差异化越来越大,从而对供电质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差异不仅增加了用电检查工作的难度,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有效分析用电检查工作中的难点,合理使用用电方案,提升用电检查工作效率,对维护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用电检查工作中的难点
1.1 用电检查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
检查客户的用电情况是电力企业在电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当前,大部分电力企业有大量的客户资源,但用电检查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检查仪器配备不齐全,且工作人员用电检查方法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导致用电漏洞频发,造成用电检查工作效率低下。
1.2 用电线路损耗严重
电力企业衡量其经营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为用电线路损耗率。它作为企业内部综合管理水平的反映,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线路损耗与电网供电、发电和变电等各环节的运行紧密相连。从根本上做好用电检查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线路损耗率,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效完成线路损耗指标。但是最近几年来,电力企业在用电检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用电设备检查疏忽、检查方式不具合理性、对电能表合格证和比差试验合格证的检查常出现错误,进而削弱了用电检查工作在降低线损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3 用户窃电现象日益严重
随着载波预付费电表的广泛使用,大部分电力企业都开始选用远程抄表的记录方式来代替人工抄表,极大地提高了电费的回收效率,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电力企业的营运风险。但是,载波预付费电表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越来越多的用电客户开始窃电,且窃电方式从一般的窃电方式上升到使用高科技手段窃电,从个体窃电发展到单位性质的窃电,从普通的用户窃电发展到职业性窃电,更为严重的是发展到恶性团体窃电。另外,由于电能与其他商品有本质的区别——它集生产、运输和销售于同一时刻,因此,不能与其他商品性质的盗窃相比,电力企业对窃电行为的检查、处置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1.4 用电检查工作人员资质不符合规范
用电检查工作人员资质不符合规范的原因有:①电力企业用电检查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用电检查工作很容易引起民众的反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检查工作的开展,进而导致检查人员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企业的客户数量以及客户用电量迅速增长,这就对用电检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用电检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偏低、电力检查设备落后,与窃电高手所采取的窃电技术及设备相比,存在显著的落差,从整体来看,满足不了电力企业对用电检查的要求。
2 用电检查难点的应对策略
2.1 加快用电检查速度
加快用电检查的速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1 采用现场重点抽查法
在通信基站和通信大楼等的日常检查工作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查询目标,仅靠人力查询,很难提高用电检查效率。因此,可以采用现场重点抽查法,即仔细查看用户表箱处的铅封、锁头,查看用户载波电表的转盘和用户的用电量等来提升用电检查的效率和质量。
2.1.2 使用强电设备
强电系统为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合理的配电计划和接地系统等。在通信终端用户供配电系统方面,要将计算机的使用数量和使用功率考虑进去,电源系统要有多余的部分。同时,为了维护电源的供电质量,可将照明用电与设备用电分开规划,使用不同回路供电的方式运转。
2.1.3 强化谐波治理工作
当前,我国工业化生产水平正处于发展的顶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非线性用电设备在电网运行中被大量使用,导致电网谐波分量比重过大。长此以往,不仅增大了电网供电的损耗率,还阻碍了电网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强化谐波治理工作主要是优化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的工作情况。无源滤波器的工作原理为电路的串联谐振,在特定的谐波频率下,如果电抗器的感抗与电容器的容抗数值相同时,它们的串联等效电抗数值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谐波电流的流向系统,合理地改善了系统的电压畸变;有源滤波器指令电流对监视线路中的电流进行实时运算,将模拟好的电流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输送到处理器进行处理,并将谐波与基波分开处理,以此为基础来抵消谐波电流。
2.1.4 缩小用电检查范围
用电检查工作的开展可以与每个月的线损分析结合起来,参照变压器设置合理的线损明细表,对重点线路重点排查。尤其是当用电量大的变压器突然出现用电量骤减时,用电检查人员需及时奔赴现场了解详情,分析用电量骤减的原因。通过该方式能够极大地缩小检查范围,进而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有效提高用电检查工作效率。
2.2 合理控制线路损耗
提高用电检查工作质量是降低线路损耗的关键,因此,要仔细检查计量装置。计量装置的准确度是衡量线损率的重要指标,如果出现误差,将会严重阻碍线损计划的运行。计量装置的主要检查内容为:①核查计量方式的准确性;②核查各倍率情况;③核查电能表使用的电流互感器是否为单用;④核查计量装置是否放置在计量小车内,有无配备独立线盒。此外,还需提升运行电压。通常,线路中的可变化损耗率与运行电压的高低成反比关系,因此,合理地提升电压能够有效降低线路损耗,但也需将运行电压限定在上线范围内。
2.3 强化反窃电控制手段
强化反窃电控制手段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选择多种方式检查用户的用电情况。一般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电量检查法、直观检查法、仪表检查法、用电能表检查法、电量检查法等。②依靠法律手段严格打击窃电行为。为了减少窃电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可通过法律手段对窃电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行为予以惩处。③提高电能计量设备的技术含量。只有反窃电技术高于窃电技术,才能有效制止窃电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可使用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对用电量进行实时监控,并在条件成熟的区域使用电力远程集抄;另一方面可对现有反窃电装置进行结构性改造。
2.4 提高用电检查人员的工作资质
用电检查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基础,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积极参加电力企业开展的各项培训活动;向优秀前辈学习用电检查经验,熟悉各种类型的窃电案例,并进行总结和分析,从中找出反窃电最佳方案,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未来各行各业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将会更大,用电检查工作也将会面临各种性质的难题。积极应对窃电挑战,控制用电检测质量,提高用电检查工作的效率,将会是电力企业用电管理的主流。
参考文献
[1]丁烨.浅谈用电检查中的难点和对策[J].通信电源技术,2011(03).
[2]刘宏辉.用电检查中的难点和对策[J].硅谷,2011(24).
[3]胡章艺.用电检查中的难点及其对策探讨[J].广东科技,2014(02).
[4]刘泽浔.谈用电检查中的难点和对策[J].电子世界,2013(16).
〔编辑:刘晓芳〕
On the Electrical Check of th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Kuang Wei, Chen Long
Abstract: As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dispensable energy resources, electricity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use of the process, an electrical check has become a power resource management process; a link can’t be ignored. From the efficiency of electricity checking, line losses and electricity thef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spection carried out focuses on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lectricity inspection.
Key words: power systems; electrical inspection; stealing phenomenon; line losses
————————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与创新》杂志2014年第20期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 @I26 .com 电话:010-88909179 / 0351-7537156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12376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