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科技与创新》杂志!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 @I26.com

电话 010-88909179
   0351-7537156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5元 

相关证书

精品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品论文

浅谈供电企业实施资产管理的措施及实现途径

发布来源:发布时间:2014/09/30点击量:1873

浅谈供电企业实施资产管理的措施及实现途径

林惠真

(广东电网公司汕头供电局,广东 汕头 515000)


  :供电企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用电服务质量的高低。供电企业资产管理活动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本,降低运行成本,优化企业维修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尝试探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供电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调整时所采取的措施和实现供电企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为供电企业资产管理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供电企业;资产管理;措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F4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2-0098-02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样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私有经济的发展。多样化的所有制经济和资产管理的新规范促使企业对资产分配管理进行了调整,对供电企业而言,电力产业的相关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为了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有效加强对资产管理的调整。

1  资产管理的目的

资产管理实施的效用和企业资产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产,维护企业低成本运行,尽可能地再利用维修资源,提高企业利润,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1.1    竞争力的提升

系统性的资产管理体系能够有力地推动新型供电业务市场的发展,提高供电企业的市场影响力。科学的资产管理模式能够更好地规划和控制产业结构,根据市场的运行规律进行相关操作,使企业回归市场,顺应市场的发展,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1.2    市场的开拓

供电企业只有积极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市场占有率,才能锁定更多的客户群体。资产管理的调整和对其调整的适应性能够针对市场需求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已有的市场份额,逐步协调固定资产和非固定资产的支配流程,实现开拓市场的目的。

1.3    方案的调整

企业的发展有赖于企业的管理体制。企业要根据各种因素对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不良的资产管理方案不仅会增加对业务项目执行中的资金投入量,还会对资金的正常运作产生影响。优越的资产管理体制不仅可以让管理者以最快地速度掌握电力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还能及时发现风险,对经营管理方案作出调整。

1.4  固定资产分配的有效利用

当前,我国电网建设的运营方式处于投入大、回报率低的状况,成本过高。为了进一步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供电企业不得不加强对经营成本的控制。但是,不能盲目控制成本支出,要有效的安排和计划资产管理,这样做能够很好地利用和优化固定资产分配。

2  资产管理的相关措施

供电企业资产管理包括设备、维修、库存、采购、分析等多个模块形成的集成系统,它们相互渗透,只有做到信息共享,才能确保资产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1  坚持“资金控制”的原则

企业扩大再生产、维护设备等都需要资金,供电企业只有拥有了资金才能进行供电服务和工程建设。因此,在供电企业进行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以“资金控制”为中心原则,有效管理收入和支出,合理调整资金的使用情况,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2.2  注重实物资源

固定资产是有一定年限的,所以,供电企业应根据当前的经济状况和企业的运营情况合理调整资产管理方案,针对物体资源的价值,合理分配,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物体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和实用价值。

2.3  坚持“客户至上”的原则

供电企业只有具备良好的供电能力和优质的维护等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供电企业只有提高客户对某项服务的满意度,才能够保持良好的效益创收,进而持久经营,不断发展。因此,供电企业必须坚持“客户至上”的原则,对客户进行严格的管理,提供好的商品和质量好的服务,才能获得客户的信赖。

2.4  提升电力市场行业服务水平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有很多非正当经营的经济行为。针对资产管理模型下的市场决策,供电企业必须要杜绝不正当经营的行为发生,维持良好的行业形象和优质的服务,才能保证消费客户的“满意度”。

2.5  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

全面预算管理包括很多企业经济活动的预算,比如企业运行、资本的周转和维护等,它统筹着整个企业的运营发展,并且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改革。根据企业的资金状况和资源情况,供电企业要进行合理的预算管理,它能有效调配资金,优化资源,实现资金价值的最大化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并能够针对自身的偿还能力筹集项目资金,防止资产风险的出现。

3  资产管理实现的途径

资产管理的开展是基于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它为企业资产管理的执行和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供电企业的资产管理必须规范化、制度化,它的实现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日常经营常规内容

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供电企业的经营状况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把经营方案的调整常规化。同时,供电企业的决策者应清楚掌握经营方案的实际情况和各种成因,并能够根据常规的经营方案与资产形式的关系找寻规律,完善资产管理,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3.2  业务服务拓展

供电企业经营利润的创收有赖于业务服务和运行使用服务的不断拓展。业务拓展规划应考虑资产的持久和品牌的维护,供电系统运行的维护服务应增加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3.3  财务资金审核

供电企业资产管理方案的制订有赖于财务分析出能经得起推敲的财务数据。财务审核包括对现有资金和外在资金的审核。通过财务的审核分析,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资金的收支和利用状况,为资产管理方案的执行提供直接指导。

3.4  人力资源的调配

供电企业的资产管理需要协调不同层次和级别的人员,要根据资产管理流程,依据人力资源的能力,分配相应的任务,实现“省时、省力、省钱”,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3.5  内控审计辅助

为了防止资产流失,资产管理还需借助内部控制审计措施。供电企业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确认和评价,找出缺陷和相关影响因素,通过整改完善内控和资产管理,有力地抵制相关风险的出现。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供电企业的资产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供电企业对资产进行管理,能优化资产,提高企业利润,推动企业发展。供电企业资产管理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借助当前的先进科技,还需要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内控和外控相结合的方式发挥资产管理的最大作用,推动供电企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尚成.电力企业资产管理及其实现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06).

[2]李惠玲,盛万兴,曹添海,等.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在电力企业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3).

[3]曲朝阳,沈晶,李佳,等.具有面向服务架构的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模型设计[J].电网技术,2007(11).

〔编辑:白洁〕


On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Measures Implemented and the Approaches

Lin Huizhen

Abstract: Power companies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electricity service level. The purpose of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activities is to maximize the use of existing capital, reduce operating costs, optimize maintenance resources,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fits. Attempt to examine the measures in the current market environment,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during the adjustment taken and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Key words: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 measures; way


————————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与创新》杂志2014年第12期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 @I26 .com   电话:010-88909179 / 0351-7537156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12976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