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科技与创新》杂志!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 @I26.com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5元 

相关证书

精品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品论文

有机粘接技术在现代工业钳工工作中的应用

发布来源:发布时间:2014/09/24点击量:2038

有机粘接技术在现代工业钳工工作中的应用

陈跃志

(集美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福建 厦门 362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机粘接技术被应用到我国工业、农业和食品业等众多领域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对此,分析了有机粘接技术的特点,探析了它在现代工业钳工工作中的应用,旨在为钳工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有机粘接;钳工;现代工业;修复

中图分类号:TG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08-0039-02


所谓“有机粘接技术”指的是利用适宜的有机粘接剂作为修复材料,将各种材质、厚薄、大小、形状的材料粘接成一个稳定、牢固、连续的整体的修复技术,是现代工业中钳工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1  有机粘接技术的特点

有机粘接技术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耐化学物质特性。通常状况下,有机粘接剂具有较强的耐油性能和耐化学物质性能,例如遇到低浓度的盐、碱、酸时,其机械性能基本不变、耐受性较好。②生物惰性。有机粘接剂通常具有惰性,一般无毒、无味、无臭,且具有低吸温性和低表面活性,非常耐生物老化。③物理机械性能。有机粘接剂的物理机械性能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调整。④电气绝缘特性。有机粘接剂通常具有很好的电气绝缘特性,部分有机粘接剂的绝缘性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⑤透气性能。有机粘接剂通常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对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都具有较好的透性。⑥耐候性。有机粘接剂通常具有较好的耐候性,即具有优良的耐腐蚀、耐紫外线照射和耐臭氧等性能,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也不会发生龟裂,其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⑦耐温性能。有机粘接剂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能,在高温下其分子的化学键不会分解、断裂,且其机械性能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

2  有机粘接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2.1  在机床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在机床的日常维修或大修中,机床导轨面的维护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具体维修工艺流程为:裁剪好修补用的玻璃纤维板,对导轨磨损部位和玻璃纤维板进行去毛刺处理;再用丙酮把导轨和玻璃纤维板的粘贴面清洗干净,按乙二胺∶聚酰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环氧树脂=4∶70∶17∶100的比例配制胶合剂,并充分搅拌;在两个胶接面均匀涂抹胶合剂,胶层厚度为0.1~0.2 mm,用夹具定位并夹紧,经过1~2 d的自然干燥后,对玻璃纤维板工作面进行刮研修整,完成对磨损部位的修补。

采用有机粘接技术维修机床具有以下优点:①减摩、耐摩、减爬,它与铁的摩擦系数只有0.06左右,使机床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②自润滑性好,可在缺油的情况下正常工作,不会损伤导轨;③化学稳定性好,耐水、耐油、耐乳化液和耐老化,可在-200~+250 ℃温度范围内正常使用;④可以使滑动面摩擦阻力下降40%以上,滑动面拖动功率下降33%;⑤阻尼减震,消声降噪,进给平稳;⑥具有容留杂质的功能,对于滑动面具有良好的防拉伤作用。

2.2  在冷冲模具中的应用

冷冲模具工作中有机粘接技术的工艺流程为:在进冷冲模具浇筑环氧树脂之前,先用乙醚将退料板型孔壁清洗干净,并在退料板和凸模接触的位置涂抹一层厚度小于0.025 mm的脱模剂(例如黄油、甲苯溶液、聚苯乙烯和二硫化钼等),保证涂抹光滑、洁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将退料板进行预热,再将凸模固定在退料板型孔内,校正好位置后进行浇筑,当浇筑溢出后停止,经过缓慢冷却后即完成施工。

冷冲模具工作中应用有机粘接技术的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特殊的工艺设备,粘合剂随用随配;②浇筑时掺入碳化硼,显著提升了孔壁的耐磨性;③简化了机械加工和钳工的工作要求;④保证了装配的精度,提高了型孔的质量;⑤制造迅速,成型方法简单,缩短了冲冷模具的调整修配周期。

2.3  在非金属材料中的应用

非金属材料的有机粘接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塑料摩擦片的有机粘接。工业机械设备中的刹车片损坏时,传统的维修手段是通过钢片和铆钉将摩擦片铆合在一起,这种技术不但操作烦琐、工作量大,还浪费许多工时,且刹车片的使用寿命也相对较短;而采用有机粘接技术(例如采用6101环氧树脂、650聚酰胺树脂等),能够将钢片和塑料摩擦片粘接在一起,不但施工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节省大量的工时,还显著增加了刹车片的使用寿命。②橡皮摩擦轮的有机粘接。钳工在准备维修橡皮摩擦轮时,通常先在摩擦轮表面铺一层橡皮,再用铆钉进行铆合,这会严重影响摩擦轮的使用和质量。因此,在摩擦轮的维修过程中,采用有机粘接剂技术,例如303树脂胶,其技术操作流程为,采用锉刀去除摩擦轮表面的毛刺,用丙酮将摩擦轮表面清洗干净,均匀涂抹胶合剂,自然晾干后,用夹具夹紧。用303树脂胶有机粘接技术处理的摩擦轮,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③胶木和玻璃的有机粘接。胶木和玻璃的有机粘接技术技术操作流程表现为,用301环氧树脂、粘接剂、502快速胶或101聚氨酯粘接剂等,将胶合表面清洗干净,再将有机粘接剂涂抹在胶合面,经过按压后,在室温下进行固化(不需要加压或加热),经过5 d的干燥后,其粘接效果较好。

2.4  在量具维修中应用

量具维修工作中的有机粘接技术分为两种状况:①量头和塞规手柄的有机粘接,先将两者的胶合面清洗干净,再采用502快速胶、环氧树脂、914快速固化环氧胶或HXJ-3万能胶,对量头和塞规手柄进行粘接。实际操作证明,这种有机粘接具有很好的效果。②在千分尺上粘接合金测头,采用的有机粘接剂的配方为乙二胺∶磷酸三苯酯∶环氧树脂=1∶22∶77的比例。这种粘接剂挥发较慢、干涸时间较长,一般需要5~10 d。该种粘接技术的工艺流程是用60号碳化硅砂轮将合金测头和活动测干打磨平,用丙酮将胶合面清洗干净,然后在胶合面上涂抹一层厚度为0.2~0.3 mm的胶合剂,调整测杆,使测头有一定压力,在烘干箱中干燥3 h,通过校准后即表明粘接完成。

2.5  在输送管维修中的应用

某DN40输送管线法兰和管道对接焊出现点状露缝,管内温度为160 ℃,管内的压力为0.89 MPa,管道的材质为20#碳钢管。该故障中采用了JUKAM硅胶粘合剂技术,其技术流程表现为:先用钢刷将输送管表面的铁锈等杂物清除干净,把多功能顶压工具安装在法兰上,将顶压螺杆旋转85°,这样可以避开泄露的气体;再用铆钉将泄露部分堵上,保证输送管不再泄露;用有机硅胶对泄露位置进行封堵,将其表面处理干净,保证粘接牢固。由于输送管温度较高,有机硅胶粘接剂能够很快硬化。

某输送管道出现泄露的问题,采用了有机硅胶粘接技术封堵漏缝,经过一年的运行,再对漏缝进行检查,其粘接部位仍然完好无损,表明有机粘接技术在输送管维修工作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代工业钳工工作中的有机粘接技术具有粘接强度高、粘结力强、操作方便、灵活、工艺简单、生产率高、成本低、粘接温度低、粘接后固化收缩小、耐候性强等方面的优点,不但显著地降低了现代工业中钳工的工作量,还提高了各应用领域中的施工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较广的应用范围,应该引起广大钳工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军峰.浅谈钳工的作用及有机粘接技术在钳工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7):32.

[2]刘满信.有机粘接技术在钳工工作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07(01):130-131.

〔编辑:李珏〕


Organic Bonding Technology in Modern Industrial Locksmith Work

Chen Yuezh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ganic bonding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many fields of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food industry, etc., and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it is widely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this regard,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c bonding technology, it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locksmith work, intend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itter workers.

Key words: organic binder; fitter; modern industry; repair


————————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与创新》杂志2014年第8期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 @I26 .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30760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