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counter.dat) [function.fopen]: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usr/home/qxu1142230042/htdocs/config/global.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puts(): supplied argument is not a valid stream resource in /usr/home/qxu1142230042/htdocs/config/global.php on line 129

Warning: fclose(): supplied argument is not a valid stream resource in /usr/home/qxu1142230042/htdocs/config/global.php on line 131
对水利工程滑模施工工艺优势的探讨
欢迎您来到《科技与创新》杂志!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
        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126.com

查稿电话 010-88909179
     0351-7537156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0元 

相关证书

精品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品论文

对水利工程滑模施工工艺优势的探讨

发布来源:发布时间:2017/05/16点击量:1525

对水利工程滑模施工工艺优势的探讨

刘晓琴

(新疆东鼎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新疆 昌吉回族自治州 831100)


摘  要:对于水利工程来说,在临汛期和工期非常紧张的状况下,滑模施工是非常不错的施工方式。究其原因在于,选择滑模施工工艺进行施工,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浇筑效率。滑模施工工艺优势颇多,性价比高则是其最大亮点,不仅施工迅速、效率很高,而且成本十分低,最关键的是质量优。

关键词:水利工程;滑模施工;施工工艺;工艺优势

中图分类号:TV5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9.080


1  水利工程滑模施工优势

    水利工程滑模施工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①不仅施工速度快,各工序可同时完成交叉综合作业,操作平台能依靠自身动力上升,便于生产使用,安全、可靠,综合使用性能好,还能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②便于施工,实用性强,好处颇多;用料少、省人力、成本低、成效一览无余;低出高效,市场前景广阔。③连续成型,机械化程度高,是水利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方式。

2  水利工程滑模施工工艺

    滑模施工工艺有其相应的施工流程。因此,施工时,务必按照施工工艺流程严谨作业。

2.1  水利工程施工中滑模施工流程

    水利工程施工中滑模施工流程为:基础处理→测量放样→锚筋、钢筋施工→侧模、止水、灌浆管安装→滑模安装、就位→混凝土浇筑→滑模的拆除施工。

2.2  测量放样

    测量放样步骤为:①测量人员按设计线放出趾板、防渗板的边线和高程,同时在基岩面上用醒目标记标识。为防止锚筋、钢筋等施工时测量点遭到破坏,放样时在趾板边线外再另外引注一部分,以便在施工过程中做为参照依据。②基面检验合格以后,要对分仓线进行严格审核,同时明确第一序板和第二序板,意在更准确地确定板块的平面位置。

2.3  一序板侧模支设

    在滑模施工中,序列板的浇筑采用横向模式,且施工应在不规则的斜坡上进行,这就需要一个水带。同时,在施工当中,每个步骤中所设置的模式应相互支持。

3  滑模现浇混凝土施工及注意事项

3.1  原材料的质量和配合比要达标

    所选的原材料的质量和配合比要达标,并按相关施工标准和规范操作,做到恰当使用。

3.2  做好模板的安装与调试后方可浇筑

    做好模板的安装与调试操作之后,方可进行混凝体的浇筑施工。施工成效决定施工质量。也就是说,衡量滑模施工是成效卓著还是满目疮痍,唯一的科学标准(也是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便是看施工质量如何。如果施工质量过硬,口碑好,那么足以说明工人施工作业期间已用心将钢筋埋件的安装、混凝土的浇灌以及模板的滑升等工序做到首尾呼应、衔接有序、驾驭娴熟。反之,则一定存在操作不当、把关不慎、突发意外、技术粗浅等情况。此时,相关人员需深刻反思,并严惩不贷。

3.3  拆除安装在滑模底部的组合钢模板等

    在浇筑施工满足工程施工要求之后,接下来要做的是依次拆除安装在滑模底部的组合钢模板及相关设备,同时注重细节,全面检查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是否过关达标。紧接着要做的是平整抹面。

    不难看出,将滑模施工工艺掌握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在施工过程中将滑模技术运用得游刃有余,在施工细节上把控精准、拿捏得当,这些都是施工人员必须做到的,且要求所有操作没有任何失误,所有环节没有丁点纰漏,所有工序没有丝毫闪失,所有相邻作业的配合天衣无缝,来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具备综合素质、精湛技艺的施工人员在滑模施工阶段所起的作用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说出来的,也只有这种面面俱到、德艺兼存、左右开弓的全能型人才,才能更淋漓尽致地将滑模施工工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3.4  借助专业仪器观测闸墩

    确定以上所有工作全部实施到位后,应借助现代先进的专业仪器对闸墩展开周密、细致的观测,检查闸墩有无出现歪倒、偏离原位的情况。当各项参数均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后,方可继续浇筑。

    注意事项:浇筑前,最好引水充分浸泡渠床,边挖边衬不脱节。

3.5  浇筑完毕后振捣混凝土

    浇筑完毕后振捣混凝土时,要将滑板放下,以便取得更好的浇筑成果。开始浇筑时,要防止滋生填料过度饱和的意外。浇筑完毕后,立刻对侧模的顶面进行清理。原因很简单,就是滑模施工中采用的是薄层放置的方式,施工时务必保持地面移动速度缓之又缓。

3.6  注意事项

    滑模现浇混凝土施工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①滑模施工工艺自身的特点要求工程中混凝土浇筑要不间断地进行。当因施工需要或其他原因滑模系统不能连续滑升时,应及时采取停滑措施。此时,混凝土应浇筑至同一标高,确保模板与混凝土之间不再黏结;继续施工时,按施工缝要求对缝面进行处理,并检查滑模系统。②施工中,务必测定贯入阻力,同时验证现场的生产、作业、施工状况。在特定的施工条件下,如此这般,方能够更得力地把控混凝土中拌和物的坍落度,同时也能合理掌握滑模滑动的速度范围。③及时纠偏,保证不出差错。④对于混凝土来说,修面及养护是其最后一项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4  滑模施工应用概述

    如今的滑模施工主要依靠机械手段来完成,有效保障了混凝土浇筑操作的标准化。对于水利地下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陡倾角、大直径长斜井混凝土衬砌施工而言,传统的支模方式已远远不能达到工期、安全和效果的规定标准。为此,水利建筑工程师同仁们多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专注钻研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效果卓越的新型施工技术,助推安全工程、放心工程、高效工程呈现于世。

    经过二十余载的探索,斜井滑模技术历经曲折,敬业执著的水利人一直没有轻言放弃钻研……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基于斜井滑模技术施工布置烦琐且难度大、容绳量受到限制、卷扬机牵引力较小等诸多缺点,注定其无法满足长斜井施工的要求,所以没有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

    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间断式滑模系统被应用于引水斜井混凝土衬砌施工中,收效甚微。其缺点在于对连续滑升无能为力,并且效率不高。

    20世纪末,沿轨道爬升的液压爬钳牵引模体被运用在斜井混凝土衬砌施工中,从而使连续滑升变为现实,可谓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升级,的确意义重大。但此工艺会造成底拱上抬、模体变形等一连串负面影响。

    斜井施工中所运用的LSD斜井滑模系统安全无隐患、运行顺畅、受力合理,重要的是具备很高的作业效率,混凝土成型质量优。实践证明,这种滑模系统的运用已取得十分满意的预期使用效果。现在回看资料记载,在此滑模系统被用于某工程2条斜井施工过程中,其中一号斜井因台风干扰而停滑,二号斜井则依据原定规划停滑进行斜井下部固结灌浆。除上述2点外,2条斜井的滑模施工都势如破竹、一挥而就,成绩喜人。

    至于平洞滑模系统,经后来的成功案例证明,此滑模系统奏效。在此告知同仁们一个经验——顶拱混凝土出模强度的控制是隧洞水平滑模施工的难点和关键,相关人员一定要慎重,并从严施工。

    为了防止塌落出现,要科学掌控混凝土出模的强度,精益求精,做好滑模施工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此方面,具体需做好以下2方面的工作:①浇筑滑模的初期,混凝土可塑性不好,强度也不尽人意,因此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在浇筑混凝土时,务必管控好质量。②混凝土会在短时间内失去塑性,失去塑性的混凝土极易引发模板滑动,进而使混凝土被拉裂。为确保工程质量,施工相关人员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滑模施工工艺因其施工效率高且成本低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无疑,滑模施工工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对滑模施工工艺进行分析重要之至。

〔编辑:刘晓芳〕

————————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与创新》杂志2017年第9期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126.com   查稿电话:010-88909179 / 0351-7537156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38824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