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counter.dat) [function.fopen]: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in /usr/home/qxu1142230042/htdocs/config/global.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puts(): supplied argument is not a valid stream resource in /usr/home/qxu1142230042/htdocs/config/global.php on line 129

Warning: fclose(): supplied argument is not a valid stream resource in /usr/home/qxu1142230042/htdocs/config/global.php on line 131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欢迎您来到《科技与创新》杂志!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
        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126.com

查稿电话 010-88909179
     0351-7537156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0元 

相关证书

精品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品论文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来源:发布时间:2017/01/18点击量:4568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翁锦玉

(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0070)


  :从产业规模、产业技术、产业分布、产业政策4个方面,分析了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认为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快速化、精准化、集群化、密集化”四大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移动医疗;干细胞医疗;生物技术药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1.001


生物医药产业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发展快速化,产业技术精准化,产业分布集群化,产业政策布局密集化,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1  产业发展快速化,我国发展潜力巨大

1.1  全球生物医药市场需求旺盛

《2015年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制药产业总收入达10 572万美元,同比增长6.4%.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咨询公司艾美仕(IMS Health)发布的《2020年全球药物使用》(Global Medicines Use in 2020)显示,2015年全球药物支出约1.07万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4万亿美元,未来5年全球药物支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为7%,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速度(3%左右),充分显示出全球医药市场强劲的整体增长趋势。

1.2  欧美仍是全球产业发展领先地区

目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欧盟、日等发达国家,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17%左右,研发实力和产业发展领先全球。美国生物药品在全球市场占主导地位,占有世界近6成生物药专利,全球市场90%的生物药品来自美国企业,比如默克、强生、罗氏、诺华等。英国在生物医药技术研发领域已有2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是全球生物医药第二大研发强国。日本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起步虽晚于欧美,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非常迅猛,成为亚洲领先国家。

1.3  移动医疗成为产业发展新模式

随着医疗与互联网融合的日益紧密,以及智能手机、3G和4G网络的普及,通过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医疗信息和服务的新业态已经渗透到多个医疗细分领域,移动医疗市场需求巨大。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研究报告表明,2013年使用移动医疗健康技术的美国公民数量达9 500万人,比2012年增长27%. Grand View Research预计,到2020年,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的规模有望超490亿美元。iiMedia咨询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02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230亿美元,年均增长50%左右。

1.4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行业地位不断上升。从主营业务收入看,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 537.1亿元,同比增长9.1%,远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增速(0.8%),增速排名第4,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从利润总额看,2015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 627.3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保持较快增长,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增速(5.76%)。随着近两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转速、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速开始逐步趋缓,2014年以来产业增速回落至10%~15%,但与2015年国民经济6.9%的增速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速依然可观。鉴于我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民众健康意识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持续中高速增长态势。

2  产业技术精准化,创新成为发展推动力

2.1  精准医疗逐步兴起、市场空间巨大

美国奥巴马总统在201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将重点支持精准医疗发展,《美国创新战略2015》将精准医疗作为九大优先突破领域之一,预算投资2.15亿美元实施精准医疗计划,其中,1.3亿美元用于百万人群规模的医疗研究,7 000万美元用于开发肿瘤治疗方法,1 000万美元用于推进高质量数据库开发,500万美元用于制定保护隐私和跨系统数据交换的标准。2016年,我国也启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项,并计划到2030年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精准医疗的发展将带动生物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咨询公司BBC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基因测序市场总量达11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2%.基于精准医学理念的个体化治疗市场规模日益扩大,2018年前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 240亿美元。

2.2  干细胞医疗成为新医学革命的核心

干细胞作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能进一步分化成为多种类型的细胞。干细胞及其分化产品为有效修复人体重要组织器官损伤及治愈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要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干细胞蕴含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已经成为新的潜在经济增长点。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解除了对使用联邦政府资金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限制。英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或是通过政策倾向,对干细胞产业予以支持。智研咨询发布《2016—2022年中国干细胞行业市场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表明,北美和西欧是最大的干细胞市场,分别占据了44%和38%的市场份额,预计到2022年全球干细胞医疗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2 591亿美元。

2.3  生物技术药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当前,各国的医疗政策越来越倾向支持高技术药物开发应用。1986—2014年,美国FDA批准的125个治疗性药物中,抗体、酶类、干扰素、集落、造血刺激因子和肽类等生物技术药95个,占76%.2006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为790亿美元,占比仅为14%;2013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销售额增至1 650亿美元,占比提高至22%;预计到2020年,生物技术药物将达2 910亿美元,其占比将超过1/4.另外,全球免疫类药物总销售额的79%、肿瘤类药物销售总额的35%都是生物技术药物。全球10大畅销药物中,生物技术药占7个。

2.4  中药开发成为最新关注焦点

2015-10-05,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其在中药典籍启发下发现并提取青蒿素作为高效抗疟药物的方法,成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长期以来,西医在中国医学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而对中医药一直存在质疑,屠呦呦的获奖对于提升中医药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我国传统中药理论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体系,并且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吸收西医学的精华部分。屠呦呦的获奖有助于激励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尝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掘和利用传统中药精华。这对于提升中药地位,扩大中医药影响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产业分布集群化,企业集中度较高

3.1  产业科技园区蓬勃发展

产业园区能够获得政府在财政税收等多方面的支持,能够吸引集聚技术、资金、人才、风险投资等创新要素,发达国家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上几乎都是以生物产业园区的形式达到集群效应。美国从西到东形成了华盛顿、旧金山、圣迭戈、波士顿、北卡罗来纳五大生物医药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有力提升了美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英国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较为密集的地区布局建设生物产业科技园,剑桥生物技术园区是世界从事最尖端生物研发园区之一。日本积极推进产业园区计划,形成了11个生物技术或生命科学为重点的产业园区,主要有大阪、神户、北海道生物技术园区。 

3.2  产业日益向科技经济发达地区集聚

从各国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分布看,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区域大多数都在本国科研机构密集、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聚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也逐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较高,已逐步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为两翼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围绕北京形成了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毗邻港澳,对外辐射能力强,围绕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形成了商业网络发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截至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173家,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地分别集中了43,34,19家上市公司,占总数量的55.49%.

3.3  企业集中度较高

IMS Health研究表明,全球生物制药市场集中度非常高,排名前10的公司整体市场销售额占比高达68%.2010年至2014年间,艾伯维、诺和诺德分别以17.2%和14.6%复合年增长率高速成长。另外,全球五大生物制药公司都有不同的研发方向,但主要集中在肿瘤糖尿病、炎症、贫血症等一些关键治疗领域。我国生物制药市场集中度较高,在我国340家生物制药公司中,排名前10位的生物制药公司占据近40%的市场份额。但是我国市场仍由外资企业主导,外资企业占据前五的位置,国内企业占据四席,分别是山东齐鲁制药、上海复星医药、广东天普生化和康辰医药。

4  战略布局密集化,国内外竞争加剧

4.1  发达国家加速抢占发展制高点

发达国家把生物医药技术及其产业化提升为国家战略,加速抢占生物医药技术及产业化的制高点。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把生物医药技术作为本国优先发展的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实施系列科技计划。美国奥巴马政府发布的三版《美国创新战略》,均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投入推动医疗健康技术创新,部署实施基因测序创新,启动实施“精准医疗计划”和“脑计划”。英国2011年发布的《促进增长的创新和研究战略》把生命科学作为英国未来发展四大关键技术领域之一,2014年发布的《我们的增长计划:科学和创新》把再生医学作为八大战略性新兴技术之一。

4.2  发达国家产业制度不断完善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离不开相关的产业制度。以美国为例,美国建立了包括科技投入、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比较完善的产业发展制度。一是建立政府对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的投资制度。美国政府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重点投资于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是美国医药领域最重要的知识产权投资者,主要资助和引导生物医学研究,用新的方法进行预防、检测、诊断和治疗疾病。2011年,NIH基金比1995年增长了1.76倍。二是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知识产业化。著名的拜杜法案(1980)为生物医药研发的成果转化提供了产权激励,推动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不断涌现。孤儿药法案(1983)是为了鼓励医药公司投资于罕见病的治疗物研发而制定的法案,法律授予孤儿药7年独家销售权,为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专利保护和资金支持。

4.3  我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

近年来,我国从战略部署、政策措施、具体计划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密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2015-05,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把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作为重点突破领域之一。2016-02,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全方位推进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2016-03,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技术创新、规范管理、产业结构、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支持措施。2016-03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健康中国行动计划,把生物医药作为战略前沿重点突破领域。2016-06,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各省市区也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纷纷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上海市2014年相继出台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和《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努力建设亚太地区生物医药高端产品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云南省2016-03出台了《优化服务环境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力争打造全国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中心。

参考文献

[1]杨明秀,刘雅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33).

[2]王永中,孔小卫,张敏.建立高校生物制药人才创新培养平台的途径[J].药学教育,2016(4).

[3]张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地区布局[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29).

[4]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

[5]洪兰,李野,何文威.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及启示[J].中国药房,2005(23).

[6]宋韬,楚天骄.美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度供给及其启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3(3).

〔编辑:刘晓芳〕


————————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与创新》杂志2017年第1期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126.com   查稿电话:010-88909179 / 0351-7537156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38824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