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 @I26.com
电话 010-88909179
0351-7537156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5元
相关证书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检测
张 峥,张建峰,谢小强
(常州齐晖药业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127)
摘 要:为了探讨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成方法和生物活性检测,将间二氟苯作为原料,采用傅里德-克拉夫茨反应(下简称“傅-克反应”)合成中间体物质,再经过缩合、亚甲基转移、开环等合成反应制得氟康唑。选择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作为抑菌活性检验参照物,利用PDA培养法培养两种真菌,接种合成氟康唑,并记录抑菌活性。根据选择的对照药物和氟康唑抑菌活性对比实验显示,氟康唑和对照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但对黑曲霉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同时氟康唑的抑菌作用明显高于对照药品。由此可知,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是一种合成抗菌药物,其合成过程可在实验室内完成,较为简便,同时这种药物对真菌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唑类抗真菌药物;合成方法;氟康唑;中间体物质
中图分类号:TQ4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22.098
唑类抗真菌药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被研发和应用,发展速度较快,对真菌的抑制作用非常好,但随着药物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耐药菌株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研究者还在不断完善这类药物,以求研制出药效更好的药物。本文主要研究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成方法和生物活性检验效果,具体如下。
1 材料及方法
1.1 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合成
1.1.1 实验材料
合成实验原料为间二氟苯,实验仪器包括恒温水浴锅、蒸发仪、真空泵、紫外线分析仪、搅拌器、烘干箱、调压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熔点毛细管。
1.1.2 实验原理
以间二氟苯为原料,通过傅-克反应制得中间体物质(2-氯-2,4-二氟苯乙酮),之后利用缩合反应将1,2,4-三氮唑(一分子量)接入中间体当中,得到2,4-二氟-2(1H-1,2,4-三氮唑-1)-苯乙酮盐酸盐。将实验环境调节为碱性,利用碘化后的三亚基亚砜对盐酸盐的羧基进行亚甲基转移反应,制备得到甲磺酸盐,最终利用三氮唑将氧环开环后即可得到氟康唑。
1.1.3 实验方法
将11.3 g间二氟苯药粉与14.7 g无水三氯化铝混合,在冰浴下搅拌均匀,缓慢加入氯酰氯,然后将溶液转入室温环境中连续搅拌3 h,搅拌后将混合液倒入冰水当中。萃取二氯甲烷,并干燥无水硫酸钠,过滤和蒸发之后得到的白色针状结晶体即为中间体物质。
提取氟康唑的具体实验步骤为:①混合碳酸氢钠和三氮唑,然后用甲苯溶解混合物质,并将溶解后的物质放入三口瓶中加热回流;②用甲苯溶解中间体物质,然后将溶解液滴入三口瓶当中,反应生成的水利用分水器分离,并将溶液温度冷却到室温,采用减压蒸发的方式去除甲苯,再用乙酸乙酯和正己烷同体积混合液洗涤得到的固体,最终得到淡黄色结晶物质;③利用甲苯溶解该淡黄色结晶物质后进行浓缩,加入乙酸乙酯、甲磺酸,析出甲磺酸盐结晶体;④使用无水碳酸钾溶解该甲磺酸盐结晶体,并加入三氮唑,将反应温度设定为90 ℃,并连续搅拌4.5 h,冷却后加入氯仿进行提纯,并用水清洗,最后干燥硫酸镁,减压蒸发得到的结晶物即为氟康唑。
1.2 氟康唑的体外抑菌活性实验
1.2.1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合成后的氟康唑药剂,对照药剂为2-(2,4-二氟苯基)-3-(1H-1,2,4-三唑-1-基)-1,2-丙二醇(下简称“对照药剂”)。实验真菌为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实验仪器有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床、灭菌器、电子天平和恒温水浴锅等。
1.2.2 实验方法
将200 g马铃薯切成小块放入1 000 mL水当中,将温度设定为80 ℃,浸泡超1 h。用纱布过滤液体,并在100 Pa压力下灭菌,得到马铃薯液。在马铃薯液中加入2 g葡萄糖,煮沸后放入琼脂,边加热边补充水分,在二次高压灭菌后制得PDA培养基。
在培养基斜面上分别接种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然后在29 ℃的恒温培养箱内进行培养。培养时间控制在24 h左右,这样就可以使其保持在对数生长期。利用接种环挑出培养后的菌株,放入无菌蒸馏水当中充分震荡,使其能够混合均匀。
选择氟康唑和对照药剂各10 mg,用氯仿进行溶解,然后将菌液接种在无菌培养基上,并用滤纸蘸取药液,用吹风机将其风干后放在菌液接种部位的正中央,在恒温培养箱内进行培养,时间为2 d,观察接种菌落的变化。
2 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同样的接种浓度下,氟康唑和对照药剂对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但两种药剂对黑曲霉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其中,氟康唑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药剂。将抑制后的菌株烘干,氟康唑抑制的白色念珠菌干重为0.024 g,而对照药剂抑制的白色念珠菌干重为0.051 g。
在抑制前,黑曲霉的干重为0.099 g,抑制后,氟康唑的干重为0.053 g,而对照药剂为0.072 g。由此可知,两种药剂对黑曲霉的活性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相比于白色念珠菌,对黑曲霉的抑制性较低。其中,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抑制作用均大于对照药剂。
3 讨论
三氮唑类药物属于抗生素之一,其主要针对真菌进行治疗。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国际医学界就研发出了克霉唑和咪康唑这两种唑类药物,并逐步衍生出三氮唑类药品,其中以氟康唑、伊曲康唑等的应用最为广泛。但随着这些药物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氟康唑的抗菌菌株数量大幅度提升,而伊曲康唑在服用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率较高,因此现代医学者还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
氟康唑对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且在发挥药效的过程中不会对人体健康细胞造成影响,也不会破坏细胞膜的功能和结构。本次实验验证了氟康唑能够在实验室内合成,生产成本较低,能够满足现代大批量的生产;同时,这一药物对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突出,临床应用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滔.新抗真菌剂三氮唑丙醇类含氮衍生物的合成[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2,12(06):333-336.
[2]甘亚,吕丁.三氮唑醇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1,11(02):85-90.
[3]华俊国,张丽.三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J].江苏化工市场,2012(26):15-18.
〔编辑:王霞〕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Detection of Three Azole Antifungals
Zhang Zheng, Zhang Jianfeng, Xie Xiaoqiang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synthesis of triazole antifungal ag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testing, will difluorobenzene as the starting material, the use of Fu Reed-carat Crafts Reactio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Fu - Crafts Reaction”)synthesis intermediate substance, and then after condensation, methylene transfer, and other open-loop synthesis prepared fluconazole. Select Candida albicans and Aspergillus Niger as a reference t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 use of PDA culture method two fungi inoculation fluconazole synthesi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recorded. Depending on the selected control drug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fluconazole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inhibition of control drug fluconazole and Candida albicans is very obvious, but no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Aspergillus Niger, whil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fluconazol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drugs. From this, three azole antifungals is a synthetic antibacterial drugs, the synthesis process can be completed in the laboratory, is simple, while the drug inhibition of fungal obviously has great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azole antifungals; synthesis method; fluconazole; intermediate substance
————————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与创新》杂志2015年第22期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 @I26 .com 电话:010-88909179 / 0351-7537156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172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