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科技与创新》杂志!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 @I26.com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5元 

相关证书

精品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品论文

基于GIS的求职者居住环境空间选址模型研究

发布来源:发布时间:2015/11/10点击量:1933

基于GIS的求职者居住环境空间选址模型研究

杨 莹

(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在我国,就业市场已经成为每个城市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舒适的居住环境会影响求职者的就业决策。参考赣州市求职者适宜居住环境的问卷调查资料和国家相关规定,选定大型超市、学校、医院、城市交通道路这4大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根据个人提供的需求条件,围绕意向公司,分析、研究最佳的居住环境地,以期为求职者的就业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GIS;求职者;居住环境;空间服务

中图分类号:P20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22.022


互联网开发和建立网上人力资源市场是企业寻找人才的重要途径。网络招聘以其成本低、见效快、无地域限制等特点,正在吸引着大批的人才开始到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去搜索招聘信息。但大部分招聘网站缺乏个性,网上运作模式基本相同,即让求职者从职业分类的角度去检索和查询。这种模式有一定的效果,但并未考虑影响就业的其他因素。因此,基于GIS技术,结合求职者的个人需求与研究区概况,构建适宜求职者个人的居住环境空间选址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1  研究区选择

本文选择江西省赣州市为研究区。赣州市是江西省的第二大城市,位于东经113゜54’~116゜38’,北纬24゜29’~ 27゜09’之间,常被称为“赣南地区”。赣州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冬夏季风盛行,春夏降水集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被人们公认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2  居住环境空间数据库建设

以赣州市提供的最新公司点状分布图、地形图等系列图件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和各类统计成果资料,通过编辑与加工数据,在ArcGIS 10软件平台上完成相关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本文主要图层数据包括建筑物、道路、绿化植被、公共场所等,其中,公司点的分布情况和城市的结构能够很好地叠置,并清晰地展现给求职者。另外,笔者还选定了影响求职者就业地选择的4大具体指标作了研究,包括大型超市、医院、学校和城市交通道路。

3  模型构建及分析过程

3.1  数据处理过程

应用地理数据资源管理器ArcCatalog对研究区域的地形图进行网络数据集的创建,采用ArcMap工具条的修剪、延伸、标识为异常等三种方法修改拓扑错误,其容差值设为0.01.修改拓扑后叠加公司点状分布图层,并实施符号化显示等操作。由于研究需嵌入到招聘网站里进行,所以我们利用平台ArcGIS Server在谷歌地图上发布自己的地图数据,作为研究的数据源。

3.2  空间分析过程

3.2.1  适应性分析模型的搭建

为分析学校、医院、大型超市、城市道路这4项因子对居住环境选择的影响结果,需创建工具图层。在ArcToolBox的新模型窗口添加赣州市企业点、学校、医院、大型超市和城市交通道路5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层,综合求职者的需求情况,拖拽工具模型,创建评价指标的缓冲区范围与求职意向公司的缓冲带求交,得到适应性分析模型。

3.2.2  GeoProcessing Services的发布

通过服务,可以保证所有的客户端能访问到同样的资源。GeoProcessing Services用ArcToolBox或从中拖拽到TOC中的Model工具图层来访问模型。服务的客户端使用了GeoProcessing Tasks,是发布模型或包含工具图层的地图文档时创建的。研究中,利用GeoProcessing services和它们的Tasks通过Internet或局域网来访问,然后应用于web应用程序中。

3.2.3  适应性分析过程

设定求职者的居住环境需求条件为“在意向公司2000 m的范围内,寻找距交通道路200 m以内,且400 m的范围内有大型超市、学校、医院等建筑的最适宜居住地”。根据现有相关国家标准和实际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考虑赣州市的实际情况,得到4种影响指标的权重值,即大型超市、医院、学校为1,交通道路为-2.

3.2.3.1  空间缓冲区分析

模型以意向公司点为中心创建2000 m的缓冲区;以交通道路为中心创建200 m的缓冲区,并赋予[Road]变量值-2;分别以大型超市、学校、医院三个评价指标为中心创建400 m的缓冲区,并赋予[Market][Hospital[School]三个变量值1.

3.2.3.2  空间叠置分析

空间叠置图层综合了原来多层实体要素所具有的空间或属性特征,利用模型中的空间叠置分析功能对赣州市求职者的居住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满足需求条件的居住范围。运用求交的方法,在提取的满足条件的居住范围内,高亮度显示住房点情况,以提供详细的属性信息。

3.2.3.3  居住环境权重的提取

居住环境权重反映了不同求职者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情况,在得出研究结果后,计算求职者需求条件的权重值(即 [Class]=[Market]+[Hospital]+[School]+[Road])。依据[Class]变量的值得到居住环境分析的评价值(值越高,说明居住环境质量越优;反之越次),同时据此得到赣州市求职者居住环境分析研究的结果。

3.3  居住环境结果分析

根据求职者的需求条件得出的最适宜居住环境点可知,满足求职者提供需求条件的居住区域评价同时受3个有益条件和1个有害条件的影响。同时,最适宜居住环境范围不是最佳居住环境范围,满足求职者个人的条件需求,但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求职者可以更改住房条件,重新分析或在结果区域确定居住点。

4  结束语

GIS技术在我国就业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将其嵌入到招聘网站中,利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对赣州市求职者居住环境影响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求职者个人最适宜居住环境的点位。本文发挥了ArcGIS空间分析方面的技术优势,所选择的4个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求职者的就业决策。这4个指标的确定也参考了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周素红,闫小培.城市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5(6):664-670.

[2]周江评.“空间不匹配”假设与城市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美国相关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4(9):8-14.

[3]Oh K,Jeong Y.The usefulness of the GIS-fuzzy set approach in evaluating the 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2002(4):589-606.

[4]陆玉麒,林康,张莉.市域空间发展类型区划分的方法探讨: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4):351-363.

〔编辑:王霞〕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Location Model of Job Seekers Liv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GIS

Yang Ying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the job marke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every city;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will affect the employment decision of job seekers. Ganzhou City, a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and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state, the selection of large supermarkets, schools, hospitals, urban road, the four major evaluation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ndividual,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best liv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employment of the candidates.

Key words: GIS; job seeker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space services


————————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与创新》杂志2015年第22期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 @I26 .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28256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