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科技与创新》杂志!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 @I26.com

电话 010-88909179
   0351-7537156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5元 

相关证书

精品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品论文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发布来源:发布时间:2015/08/19点击量:1570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何 毅

(广东 东莞 523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管理也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重点内容。简要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工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TU7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7.053


建筑工程管理是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不仅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还与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有密切的联系。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逐渐增多,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要加大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力度,探寻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这对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且落实较差

完善的管理体制应该包括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人员配置和岗位权责等各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然而,在当前的建筑企业中,有一部分建筑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应的工程管理制度,管理机构或人员设置不到位、管理责任比较混乱,使得整个工程管理工作没有头绪,漏洞随处可见,这样自然也就起不到管理效果。另外,虽然有部分企业制定了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落实,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立的,实际工作中依然我行我素,依然采取粗放式的管理,其结果可想而知——经常发生各种问题,降低了工程质量,影响了工程进度。

1.2  建筑工程管理意识相对不足

对于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很多建筑企业的建筑工程管理意识不足,这主要体现为对建筑工程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忽视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相关人员不积极推行建筑工程管理,从而给建筑工程质量、效率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2方面的内容,即:①随着建筑工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参与到了建筑行业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企业越来越看重短期效益,一味地追求施工速度、降低施工成本,所以,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忽视。②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大多施工环节所需的机械设备和材料都是由施工队伍自带的,施工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出现隐瞒、虚报等情况,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管理方有时会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管理上得过且过,管理不善,导致施工设备或人员出现问题。

1.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较为薄弱

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所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工程质量问题屡见不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2点:①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存在较大的漏洞。我国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大多是以之前的管理制度为基础,经过完善或补充而得到的。如此一来,受固有管理制度的影响,其不足之处无法被充分修正,工程监管力度也略显薄弱。②建筑工程的准入制度存在严重的问题。我国建筑管理部门对建筑工程的相关准入制度控制并不严格,导致许多没有资质或者虚报资质的企业进入了工程建设中。这些虚报资质的企业的技术水平、施工能力等各方面都无法满足建筑工程的需求;再加上私下交易等行为,充分体现了工程质量管理的不足。

1.4  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其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制度的不完善,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相对比较少,形成了较大的人才缺口。如此一来,在建筑企业管理队伍中,许多管理人员是由其他岗位人员转职的,他们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再加上没有接受足够的培训,其素质自然也就得不到保证,严重阻碍了建筑工程管理的发展。

2  解决措施

2.1  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建筑工程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对于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加强工程管理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在制订工程管理制度时,企业要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经验,制订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各项工程管理能够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工程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强与同类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其他工程管理的相关情况,采取经验借鉴、制度对比等方法,及时发现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修正,从而提高管理制度的完善度和可行性,有效避免因管理疏漏而出现的问题,从而保证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将工程管理的责任明确划分到岗位和个人,确定其相应的权利,避免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同时,要增强所有管理人员工作的责任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执行管理制度中的内容,从而带动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2.2  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意识

加强工程管理意识是避免建筑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改变当前工程管理意识薄弱的状况。

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建筑工程管理对其发展和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作用,不能因为管理成本问题就因噎废食,主动放弃工程管理。要将工程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工作来做,为提升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大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宣传力度,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建筑工程管理理念,使企业内部上下都高度重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从而激励所有员工主动参与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为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落实创造良好的条件,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

2.3  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

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筑企业应该在质量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保证质量管理不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2点:①做好设计方案的管理。在施工前,综合会审各项设计图、施工方案等,以保证施工图纸的准确度和合理性,从根源上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②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工程材料、隐蔽工程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并加大质量检查和评定工作的力度,充分保证建筑工程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从而达到提升工程整体施工质量的目标。

2.4  加大对管理人才的培养

管理人才是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素质水平直接关系着管理工作落实的效果,所以,做好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管理队伍的培训,使人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管理理论知识,充分了解管理工作的流程、重点和各种问题,保证其知识储备能够满足工程管理的需求;做好管理队伍的实践,为其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通过实践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改正,从而真正提高其管理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严重阻碍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要深入了解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根据其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而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保证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彬,于德国.探析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门窗,2014(01):368-369.

[2]蒙赐东.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考[J].江西建材,2014(19):291-292.

[3]罗元顺,彭辛,施海波.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4(15):77.

〔编辑:白洁〕


Problems and Solving Methods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e Y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people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eople’s concern.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building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quality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quality


————————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与创新》杂志2015年第17期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 @I26 .com   电话:010-88909179 / 0351-7537156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180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