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 @I26.com
电话 010-88909179
0351-7537156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5元
相关证书
浅析新媒体下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汤历漫
(北京清佰华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4)
摘 要: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因其表现方式有趣、时长较短、寓意丰富和针砭时弊等特点,成为传播和沟通公益思想的最佳方式之一。分析了环保动漫公益广告面临的问题,并在当前环境日益得到重视的趋势下,为环保公益传播广告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环保公益;动漫广告;传播途径;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09.019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常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破坏,当下各种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为了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因其表现方式有趣、短小精炼、寓意丰富和针砭时弊等特点,成为传播和沟通公益思想的最佳方式之一。新媒体的发展对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虽然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也必须得承认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公益广告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解决,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
1 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定义
环保公益广告最早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献显示,公益广告产生的最初原因之一就是环境的恶化。由于国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的公益广告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公益广告有相似的地方,但又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我们更看重公益广告的社会文化功能,意在塑造国民共有的、有益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性格。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的定义也逐步完善与成熟。环保动漫公益广告是指应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动漫的形式呈现的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环保思想社会公众宣传活动。新媒体环境下的环保动漫公益广告主要是呈现途径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可以通过电视、移动手机客户端、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呈现在受众面前。
2 新媒体下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特征
与一般的商业广告不同,新媒体环境下的环保动漫公益广告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①短小精炼。这是因为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费用较低,甚至是免费的。商业广告的播放能够给媒体带来很多收入,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带来的收益少于商业广告,广告时长直接关系到广告投入的成本,因此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大部分都时长较短。②立场鲜明。环保动漫公益广告也属于公益广告,环保公益广告的作用就是传达环保理念、褒扬倡导环保公益行为,因此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必须立场鲜明,让受众一目了然。③较强的观赏性。动漫的画面具有信息直接、色彩绚丽、形象生动有趣、剧情表情夸张等特点,使得包括儿童在内的受众容易被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吸引,并接受其传达的环保主题思想。④多种传播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公益广告的传播载体已经不仅仅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手机客户端、电脑等现代化的媒体形式已经成为新媒体发展中的重要宣传媒体。
3 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媒体的出现有力促动了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发展,受众能够通过更丰富的传播平台收看环保动漫公益广告,但是现阶段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数量较少,规模不大
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总基数还是偏低,更别说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作品数量。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幅提高,但总体环保知识水平较低,环保动漫公益广告与其他环保公益广告一样,是人们正确了解环保现状、环保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数量较少会影响传播力度,不能在全民中营造一定的环保氛围。
3.2 选题范围狭窄,创意不足
近年来,我国的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响应国家号召,以“节能减排”“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环境”“保护森林植物动物”等有限题材为重点,涉及领域较窄。大多数环保动漫公益广告虽然借助了动漫这种生动形象的表达形式,但是在整体内容上难以摆脱说教的立场,口号简单,缺乏真诚沟通,无法将环保意识恰当地融入到广告中来影响和打动受众。
3.3 制作者对环保理解较片面
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核心着眼点在于环保公益,动漫只是这一核心内容的表现手法。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环保动漫公益广告设计制作人员缺乏专业环保知识,不能准确、生动地将一些复杂的环境问题通过简单的广告语言传达给受众,造成信息传播过程中对受众的影响较小。目前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制作者的制作核心放在动漫制作技巧上,例如动画的人物场景精美程度、画质画面的奇特和制作方式等,过度的渲染转移了受众观看这些广告的注意力,这也影响了环保公益思想的传递效果。
3.4 新媒体传播价值有待开发
现阶段,我国在高科技支撑下的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移动物联网、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并且有所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在发布渠道上并未充分利用这些新兴媒体渠道,仍然局限于电视、报刊、路牌等少数传统媒体。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和针对性,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目前还尚未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些优势。
4 我国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传播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环境动漫公益广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列发展对策:①加强政府对环保公益广告的管理和提倡政策。我们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成立专门的公益广告管理机构,改善以往对包括环保公益广告在内的广告管理分散现象。 ②引导企业提升对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认识。企业应该意识到环保公益广告相比单纯的商业广告能给企业带来更长远的利益,可间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一定的无形资产,所以要摒弃环保公益广告是亏本买卖的想法。③提高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设计水平。设计思路创意是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灵魂,创意独特的环保动漫公益广告更容易扩大受众面,传播环保公益思想,真正吸引并且影响受众。④注重环保动漫公益广告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现阶段,需要抓住各种新媒体传播方式逐渐兴起的机遇,积极利用新媒体,让环保动漫公益广告通过新媒体更过地与人们交流,这样才能实现环保动漫公益广告效果最大化,推动环保公益广告的发展。
5 结束语
为适应人们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和互动参与需求,在新媒体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怎样提升环保公益广告传播的地位和作用,是所有环保公益人和媒体制作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只注重环保动漫公益广告的制作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握大众对环保公司及环保意识的真正需求点,联合政府、机构和企业,利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制作出易于受众理解和受众普遍认同接受的环保动漫公益内容,同时结合新媒体传播途径进行传播,让广大受众真正能够从包括环保动漫公益广告在内的各种环保公益广告中了解环保相关知识及理念,明确环保给自身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真正体会支持环保给自身带来的各项益处。
参考文献
[1]刘林清.中国环保类公益广告研究[J].广告大观,2010(6):16-19.
[2]王彦霞.微时代背景下公益类微动漫创意实践与探索[J].当代电影,2014(10):122-125.
[3]李心星.公益动漫作品对城市环境的牵引[J].电子制作,2013(13):69.
[4]徐丕文,徐暕文.新媒体背景下中国动漫公益广告发展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版),2014(11):134.
[5]张燕丽.论环保公益广告与特征[J].艺术科技,2013(5):387.
〔编辑:王霞〕
On the New Media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under Environmental
Anim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ang Liman
Abstract: Environmental animation PSAs interesting because of its manifestations, duration is short, rich in meaning and point out problem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a public good spread of ideas and the best way to communicat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facing the public service ads animation, and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trends,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dissemination of advertising.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ublic; animation ads; transmission route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
本文已公开发表在《科技与创新》杂志2015年第9期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 @I26 .com 电话:010-88909179 / 0351-7537156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104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