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6835
国内统一刊号 CN 14-1369/N
主 管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出 版 山西科技期刊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编 辑 《科技与创新》编辑部
社 址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投稿邮箱 kjycx@188.com
kjycxzzs @I26.com
邮发代号 22-582
定 价 每册25元
相关证书
2013年10月17日,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表60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中国生物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刘谦,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等出席大会。来自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生物领域国家级学(协)会、地方生物学会的负责人,有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国内外著名生物技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等约160人参加了学术报告会。学术报告会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高福主持。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欧阳平凯院士在大会致辞中指出,60年前,沃森和克里克关于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使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新时代。随着体外重组技术、DNA分子克隆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高技术连续取得重大突破,大大推动了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发展的浪潮,现代生物技术正改变着我们的世界。欧阳平凯回顾说,生物技术在我国迅猛发展,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都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领域。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生物技术领域已经产生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才队伍已呈规模,这些都催生了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的诞生。欧阳平凯指出,学会成立以来,坚持以“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产业促进”为办会宗旨,团结全国生物工程科技工作者与产业界人士,致力于加强学术建设,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加强科普与知识传播,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形象。目前,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主办的高端会议“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学术年会”与“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已经成为生物技术科研与产业的重要品牌。同时,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策划和组织的一系列专题论坛、培训班等学术活动,推动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促使新思想不断涌现,促进了年轻人才脱颖而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举办的系列科普活动,建立起了有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模式,在普及生物技术知识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章良在讲话中,首先回顾了他参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筹建和担任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时学会的创建与发展历程。陈章良指出,DNA双螺旋结构发表60周年以来,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现代生物科学发展迅速,进步显著。我国从70年代以来,大力支持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在重点跟踪、积极创新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推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成熟,生物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成长迅速,生物技术在健康、粮食、材料、能源、环境等方面都显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陈章良表示,相信服务于生物技术与生物产业、服务于全国生物工程科技工作者的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将会在生物技术的发展浪潮中持续壮大。
陈章良认为,现代生物技术已经与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会要注意推动公众理解科学,要创新科普工作方法,在精心设计科普活动、打造科普品牌、更好地发挥专家和大众媒体的作用等方面下功夫。陈章良特别提到了目前公众提及较多的转基因食品问题,他从一个分子生物学家的角度强调了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的好处,驳斥了反对转基因技术的谣言,提出学会要继续加强转基因领域的科普,继续发挥好专家和媒体的作用。
陈章良希望,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要抓住机遇,把学会建设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同时,中国科协也将加强与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的联系与指导,支持学会做好工作。
在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杨胜利院士做了题为“从DNA双螺旋到生物产业”的专题报告,介绍了自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以来现代生物技术的进展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出了基因工程在转化医学、分子诊断、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等前沿学科的应用。杨胜利院士指出,生物技术已经进入了系统生物技术时代,基于碳氢化合物的经济将转变为基于碳水化合物的经济,物理学和化学时代正在转变为生物学时代,工业革命世纪已经转变到了生物技术世纪。
陈章良等32位专家在大会上荣获了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
转载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
投稿邮箱:kjycx@188.com / kjycxzzs @I26 .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学术部 / 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 编辑部
版权所有 | 《科技与创新》杂志编辑部 京ICP备08000836号-1
浏览次数35632
技术支持:优诚互联